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Q上海电视台 马婕 /A 元择投资 骆红霞

引子:金融机构应当隐身在交易背后,站在企业背后,但也有义务与观者分享。本文源自和海电视台《财道》记者马婕的对话,当然略有整理,期望我现场的应答也能如此入流。感谢马婕女士,提出的问题我曾经习以为常,重新斟酌却一样有深意。期待更多的交流Amelie.luo@gmail.com

Q1 媒体报道说,仅 4月份一个月,跨界并购案例就多达 41例,看到这个数字您觉得惊讶吗?或者说这个并购潮和预期相比,来的是晚了还是早了?

A 要说来的早晚,恰逢其时,只是来势凶猛,其中有一些项目只是披露,离真正完成交易,还有变数。

更需要介绍的是,2013年开始,我们确实身处“并购”热潮。 2013年国内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1094起,同比增长30.7%;共涉及交易金额417.40亿美元,同比大涨141.6%。其中娱乐传媒行业共发生32个被并购交易,占全部并购交易规模的1.2%。(清科数据)

2014年,全面进入交易完成热潮和并购小高峰,这才有媒体经常提到的20144月发生41例文化传媒相关并购这样的数字。事实上,根据传统文化行业口径的统计,仅4-5两个月,就披露及完成近500亿人民币并购交易,其中 4月份新披露A股上市公司并购累计共16例(被并购口径),涉及资金近185亿人民币, 包含印记、游久、三七玩这类借壳或类借壳项目;4月份完成交易6例,共180亿元人民币,5月份首次披露交易13例,共116亿元人民币。

Q2看到一些媒体报道说,去年的影视并购主要是业内并购,而今年则是跨界并购,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现象,影视企业为何愿意被业务毫不相干的企业收购?从其他很多行业来看,业内的中小企业最终都是被行业内的巨头收购,为何影视行业会有所不同?

A:首先,产业协同点不同,工业、制造、医药乃至消费等大行业的产业链条要素包括技术(或产品服务)、设备(或通路)、资金,同行业收购协同点多,影视行业是创意人才、渠道(发行)和资金三位一体,能够完全协同只有资金一点。文化行业是创意行业,创意是链条的发端,同时最容易被影响,所以在同业并购中双方对 创意团队、发行渠道的认同是先决条件,换句话,对核心团队的认同是同业并购的基础。

其次,同业并购也从去年的横向并购(同类型收购),迅速进入纵向并购及混合并购阶段。比如华策收购克顿后,一家公司的电视剧年产量达到1000集每年,而全年卫视首播剧也就在7000集左右。企业运营和发展客观需要更多的上游、下游各类供应商和各类渠道的支持。企业战略自然转向外沿增长和产业链和混合并购阶段。

再次,传统行业和资本升级转型需求;我们看到跨界并购中不乏传统行业上市公司,“五金太阳能”、“卖烟花的”、“开饭店的”还有高金食品、中南重工、鹿港科技等等,在传统工业制造持续优化产能结构和去库存、环境友好转向趋势和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中,重资产负债表投资和经营方式不再稳健安全,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,甚至是止损,这些选择包括新能源、医药医院、环保、互联网、文化等等。IPO 停摆期间,游戏的“成长空间”受到二级市场的追捧,影视文化的“故事性”受到二级市场的初步认同。这些“联姻”帮助实现多方共赢:二级市场、一级市场、上市公司、被收购企业,甚至中介机构和PE机构们。传统行业上市公司又普遍确保文化企业的运营独立性,这也正是企业关注的重点之一。在供需的共同推动下,在各方合力努力中,跨界并购就这样不可遏制的轰烈起来。

Q3 不少影视公司前期都接受过很多 PE资金,会不会是投资人催促影视公司抓紧把自己卖给上市企业? 2011 2012 年是影视公司获得投资的高峰,那时的估值都较高,那么现在的情况呢,现在还有PE等资本在投影视公司吗?或者说,他们现在投影视公司,看重的是什么?

A: PE的核心属性是管理出资人的资金,通过投资高成长或高收益的企业股权项目,实现增值退出。换句话说PE需要带着资金全身而退,这对PE机构来说,是生与死的距离。

2011年,许多第二梯队的影视公司都获得高的估值,超过10PE估值的很多,这来自两个逻辑,第一,IPO对文化企业的特殊高溢价,也就是一二级市场价差显著;第二买方积极,彼时电视台、视频网站、电影院线均是大布局、大储备,市场热闹非凡。但现在这两个逻辑都受到冲击,文化企业上市难度加大,因为规范标准变高以及更清晰了,和注册制带来的估值中枢将全面下调,同时买方市场的格局日趋稳定,增长平缓,已经失去了PE投资和高估值的根本逻辑,自然难以实现。

现在PE机构投资传统模式的影视公司确实普遍减少,但也依然在关注,毕竟二级市场对文化企业的特殊溢价还将存在一段时间,尤其是快速成长的想象空间还在。影视企业传统“创意、渠道、资金”的三驾马车不变,原来企业胜在“居其二”,但未来企业要赢得市场竞争,恐怕不能“三缺一”。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说,除了关注并购退出的可能性外,更关注企业的适应性基因水准,能不能适应市场格局的变化,是不是更多关注内容创新、团队传承、渠道稳定性,以及适应新产业链的能力,比如 “内容跨屏幕”、影视O2O等。

Q4这次收购潮中的几份公告,几家影视公司2014年的预期净利润都比2013年的静态利润要高出很多倍,甚至有些达到5-6倍,这在影视这个行业中,算是不正常现象吗?您觉得这个数字靠谱吗?

A: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一方面来说,文化行业吸引所有战略或非战略投资者的地方都在于其“空间”想象空间,或真实的成长空间,行业领军的企业,电视剧可以获得50%的毛利,动画、电影更有机会获得10倍的投资回报。另一方面,在需求端放缓的大趋势下,实现如此承诺,确实存在不确定性。

Q5 影视行业现在是什么样一个情况?集中度高吗?

A:影视细分为影和视,确切来说,集中度都不高,但迅速进入分化阶段,走向2:8乃至19原则。即TOP 10%的领先企业领导行业,其余企业难以获得平均利润。以电视剧行业来说,获得电视剧制作许可证(甲种)证的稳定在100多家,2012年时117家,2014137家,和2013年持平。但乙种证,也就是一剧一拍的许可证,2011年有4000余家,到2014年有7248家公司。还是不断有新进资金和企业入市,总量上升,但优质项目、资金、渠道和人才越来越集中向领导企业,这也是该领域同业收购、跨界收购频发的原因。行业格局进入淘汰战阶段,剩者为王。

Q6 很多人都在说一剧两星对电视剧制作公司打击很大,同时,网络视频发展这么好,难道就不能补充那丢掉的两颗星吗?视频网站购剧的价格是在下降还在上升?另外一方面,待一剧两星实施之后,您觉得电视台购剧的价格会有何变化?
A: 在和业界交流过程中,我们首先了解到“一剧两星”并不伤害全部制作公司,真正能用足“一剧四星”政策的电视剧和企业为数不多,上亿投资的大戏在中国荧屏并不占主流。其次,这个政策短期打击2014年不能如期播出的超大投资电视剧,其次打击以大卡司、大制作砸晕电视台和观众的部分难以评价的产品;但长期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,比如去“巨星依赖以及更多考虑产品的市场效应,因为二轮甚至更多的播出才能实现预期利润,精品战略将陆续替代“雷剧”策略。

视频网站从来不是“钱多人傻”策略,如果非要说有,只存在2011年的某一阵子,很短。因此视频网站购剧策略从来都是分类分化。A类剧挂钩一线卡司,一线卫视,或许上不封顶,超过100万每集的项目依然存在,但上升较困难,这报价甚至高出首轮卫视播出,但其他B类和以下的项目,视频网站从来理性购剧,并且现在提供更多选择,比如后向付费、资源置换等等方式,综合降低购剧成本。

 

对电视台来说,倒未必都是成本上升,对一线卫视来说,购剧总成本调整不多,但对具体项目来说,必然也是优中选优,精品战略,愿意适量提升报价,但对其余项目反而降低采购成本,并且更多转向自制内容,不论综艺还是其他形式。对二三线卫视来说,有了跟随的机遇,类似创投,有机会实现优秀电视剧项目投资的逆袭,但也不会有普遍的预算上升现象。比较总预算受广告收入增长限制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骆红霞

骆红霞

2篇文章 9年前更新

旅经政府机构、企业和股权私募机构,终落脚于大金融领域,期投身于金融工具与企业实业的融合和创新。目前于元择投资主管文化金融事业部。 作者邮箱:amelie.luo@gmail.com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2篇